货币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融资结构持续优化
8月11日,央行发布2015年7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多增1.61万亿元。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5.32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上月末高1.5个百分点,远高于市场预期的11.7%。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188亿元,比去年同期多5327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前期货币政策效应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平稳较快增长,融资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央行有关负责人在解读M2增速回升较快的原因时表示,重要原因之一是降准降息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今年以来,央行连续降准降息之后,社会流动性逐渐宽裕,M2增速从4月份的10.1%逐月回升,5-7月分别回升0.7个、1.0个和1.5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7月份M2同比增长13.3%,最近5个月来首次超过全年12%的增长目标,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今年以来央行连续降息、降准累计效应显现,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贷款支持,派生存款增长,增加了金融体系流动性;二是为了稳定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对证金公司提供同业贷款支持,放大了派生存款。
光大宏观分析师徐高、杨业伟认为,7月份M2同比增速大幅攀升,即使扣除对非银行金融企业贷款贡献的0.7个百分点,M2同比增速依然达到12.6%的高位。信贷加速投放和社融持续回升是M2增速攀升的主要动力。
7月份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融资结构继续优化,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
信贷结构趋于合理。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275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789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31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75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28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56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8864亿元。
温彬指出,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有两个特点比较显著:
一是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多,占比近60%;二是票据融资多,占对企业和居民部门新增贷款的43.6%。这一数据反映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总需求依然有待提升。
央行相关负责人也指出,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加大,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明显增加。实体经济投资意愿、房地产市场回暖带动了流动资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发放。地方债置换进展顺利,增强了地方政府项目的融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融资结构不断改善。7月末企业债券净融资2479亿元,同比多104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615亿元,同比多283亿元。
央行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7月末企业直接融资保持稳定增长,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合计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43.1%。
对于下一阶段,央行《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及时进行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温彬表示,今年7月份,官方和财新PMI指数双双下降,财新PMI指数更是连续5个月低于50以下,对外贸易增长持续低迷,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实现稳增长目标依然具有空间。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8月11日公开报告指出,信贷回暖现象将持续,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也会进一步增加。伴随着信贷扩张,派生存款增加,货币供给量也将显示出积极的迹象,出现明显的回暖,货币条件也将逐步改善。货币政策将注重定向调整,比如定向降准或使用MLF、PSL操作,注重货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