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融E在线教育平台
  • 下载APP
    扫码下载官方APP
    -更好体验在线学习、练习、考试-
    下载APP
  • 登录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聚融e讯/ 金融时事/ 国内/ 正视银行业“五大矛盾” 积极构筑未来银行

正视银行业“五大矛盾” 积极构筑未来银行

发表于:2017-09-12   阅读数:1651

金融科技,乘着互联网大潮汹涌而来,历经近几年的市场洗礼和大浪淘沙,依然热度不褪。一直以来,商业银行都是新技术的拥抱者,积极利用新技术降低服务成本、提高业务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加强风险管控、创新业务模式等,不忘初心、坚毅前行。

当前形势——云开见月明

从资本视角来看,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行业融资金额174亿美元,相比2015年增长了10.9%,其中中国占比达到44%;从业务创新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支付、汇款、融资、财富管理等领域;从监管角度来看,各国将金融科技纳入监管视线,英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推出“监管沙箱”,培育金融科技产业及生态,保护消费者权益并维护金融稳定。理性看待繁荣,其背后的本质才是趋势所在。

一是客户行为变迁。随着千禧一代逐步成长,客户更倾向于从互联网获得金融服务,尤其是从移动渠道端,对简单有趣、高性价比、快速响应、用户体验等有着更高的期望值。如主打社交的Fidor银行将Facebook点赞数与存贷款利率挂钩,每多2000个赞,存贷利率分别上下浮动0.1%。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客户行为变迁,推动服务尽快向移动渠道迁移,前移嵌入至客户需求场景,提供无缝对接、量身定制、便捷友好的一站式服务。

二是新兴技术赋能。云计算、大数据、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可能带来创新潜力爆发,更加深远地影响商业发展。新技术撬动金融创新,推动生产力提升。商业银行应深度理解新技术,研究推动业务转型与赋能应用,如大数据与智能风控、深度学习与精准营销、区块链与跨境支付、云计算与弹性运营等。

三是行业格局融合。纵观全球,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的关系由竞争趋向融合。国内来看,余额宝货币基金大部分投向银行同业存款,微粒贷部分贷款资金由合作银行提供,二维码支付背后是银行账户基础设施,金融科技并未脱离银行业的支持。从国外实践来看,合作大行其道,如大通银行引进OnDeck大数据挖掘和信用评价技术,缩短银行400万中小企业客户贷款业务流程;富国银行为Prosper提供资金托管服务;花旗、摩根大通、高盛、美国银行等都在大量金融科技公司之中寻找明日之星,通过投资并购等获得新活力,为未来的经营周期做好储备。商业银行应放眼长远,在开放合作中寻求更广阔的发展格局。

正视“五大矛盾”——风急撼庭梧

随着科技加速发展,越来越多闯入者加入竞争,市场格局悄然生变。商业银行在当前竞合格局下加速创新步伐,但依然是以产品为中心的渐进式改良,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仍然存在诸多内部掣肘因素。向内审视,在体制机制、思维模式的约束下,商业银行创新转型面临五大矛盾。

一是风控与体验的矛盾。当前金融风险防范及网络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银行内部风险管控措施层层叠加,极大增加了业务复杂度,影响了客户体验。以在线支付为例,金融科技公司体验快速便捷,银行电子渠道交易需多重因素认证。

二是标准与个性的矛盾。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主权上升,客户不再满足于传统银行提供的标准化产品和服务,个性化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受当前业务架构及客户分层等因素制约,银行难以提供灵活弹性、因客定价、个性化的服务。

三是封闭与开放的矛盾。未来客户金融需求更广泛地存在于其生活场景中,银行服务渠道经历了从柜台到自助、从网银到手机银行的迁移路径,目前产品及渠道体系相对封闭,较难很快向外开放、输出至互联网生活场景,从而为客户提供泛在化的金融服务。

四是分散与协同的矛盾。传统银行有比较浓厚的“部门银行”色彩,产品权限分散在各部门,跨部门协同效率低,造成客户服务流程割裂,难以实现服务协同整合,不能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一点接入、全程响应”的穿透式服务。

五是稳健与敏捷的矛盾。以往金融市场变化不快,银行IT支撑系统主要考虑交易安全性、业务连续性等因素,基础设施大多为主机、集中式存储等,较少考虑敏捷迭代、资源效用等问题。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要求银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而现有架构难以满足互联网模式的海量并发及高效处理要求,产品开发机制也难以满足快速迭代、快速交付的敏捷业务需求。

建设“六大能力”——皓月照楼台

新时代必须利用新技术,形成新能力,通过构建新的商业模式转化矛盾。银行要积极利用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突破传统银行痛点,全面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科技“六大能力”,积极构筑未来银行发展新模式。

产品工厂能力。伴随着金融市场不断成熟,面向大规模客户的产品定制能力将成为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参考全球制造业成功转型的经验,银行可以采取产品工厂发展模式,理顺产品结构、参数体系、服务流程等,将产品“解构”为标准化“零部件”,通过建模拼装或平台自组织模式,结合客户分层、生命周期、渠道分销、定价机制等快速组装形成新的产品服务,从而使原来复杂冗长的创新过程,变得灵活、快捷、高效,形成快速响应市场的产品创新能力。

场景融合能力。Bret King 在《Bank3.0》中提到“未来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当前场景生态趋势已明朗,如支付产品与电商场景无缝衔接,网络贷款产品与在线消费场景等逐渐融合。银行应不断丰富开放平台标准化应用接口(API),建立服务总线并明确业务规则与机制,将专业的金融服务封装为标准化产品,无缝嵌入到客户生态场景中,强化触点延伸、场景融合能力,打造泛在化金融服务新模式。

数据洞察能力。数据是银行的核心资产,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应用无章可循等原因,金融大数据应用并不活跃,导致海量的结构化数据躺在数据集市和数据库中。银行应该从数据标准起步,逐层递进做好数据治理、数据管理、大数据应用,打通数据的内外边界,最大程度释放数据的流动性和效用性。通过大数据分析构建客户画像、洞察客户需求,发现、获得、培养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同时加强大数据在精准营销、风险管理、征信分析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充分挖掘大数据在风险识别、监测、定价方面的核心价值,提升数据洞察能力。

智能服务能力。随着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深度学习等技术逐步成熟,银行应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金融市场、财富管理等业务充分融合,布局量化交易、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精准营销、风险防控、客户身份认证等业务领域,与现有业务模式“双线并行”,利用新技术和数据训练模型,并利用反馈数据进行深度学习迭代,待模式成熟后全面推广,厚积薄发,形成面向未来的智能服务能力。

云服务能力。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等均提出“十三五”期间应拓展云服务应用,鼓励面向互联网场景的主要信息系统迁移至云平台。随着互联网用户量和数据量增速攀升,银行需要构建云服务能力,以处理高并发交易、实现弹性扩容、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等。初期可搭建部署云服务基础设施,提供IAAS服务,实现按需资源调度;再逐步扩展PAAS服务,对银行内外开放开发测试平台环境,融合众包智慧;重点加强基于SAAS的企业应用服务建设,丰富银行云服务能力,全方位提供金融与非金融服务。

风险防控能力。因互联网传播面广、虚拟性强、复杂性高等特点,金融科技风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进而影响金融体系安全。银行现有业务风控手段侧重于事前防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体验。面对新形势下跨境、跨业、跨界所带来的欺诈、信用、操作、合规等风险,银行应借助新技术,加强数据整合与分析、风险监测与预警、风险响应与处置、智能认证、风险地图以及运营支撑等能力建设,形成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风险管控体系。

未来可持续发展——万象须更新

金融科技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披上创新和高科技的外衣,金融风险更隐蔽,更易扰乱金融秩序。近年来国内部分风险逐渐积聚与暴露,校园高利贷、e租宝、泛亚等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给产业和消费者带来了巨大损失;当前热火朝天的各种区块链应用,包括雨后春笋般涌现的ICO市场和各种交易市场也有误导投资和产业基金的嫌疑;部分行业领域高度集中化趋势,处于垄断地位的机构强势影响行业政策与业务定价等。金融科技本质依然是金融,金融科技旨在利用新技术提高生产力,推动金融服务效率提升,要遵循“动力、质量、公平”三大内涵,方能推动其“万象须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在动力方面,回归本源,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资金融通的重要中介机构,其核心价值在于风险管控,其转型创新要对全社会经济金融结构调整和劳动生产力提升有正向贡献。在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时,思考如何推动金融供给侧利用新技术减少信息不对称,驱动风险定价、降低成本、改进流程、提升效率;思考如何共建共享金融科技生态,推动产业良性发展;思考如何还利于生态中的产业链、小微企业、消费者等,以产业链金融为切入点支持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行业发展、创新支持中小微与三农客群、金融关怀消费者,从而真正实现普惠金融,这些是新常态下金融科技行稳致远的重要实践方向。

在质量方面,着眼长远,以技术原创解决业务痛点。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技术原创,推动中长期内化为业务核心竞争力;拒绝伪创新,非为新技术之名而刻意为之,以业务适用性为原则,推动技术与业务融合,解决传统领域的痛点,体现其实际价值与效用;不以短期利益而盲目扩张业态规模,忽视风险及配套建设,坚持质量并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为例,大数据建设不是比拼基础平台搭建、简单整合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智能服务也非网点行走的机器人或在线机器人客服,区块链也非简单的数字货币,在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长期视角中,大数据将推动风险管理能力质变,人工智能技术将重塑客户服务模式,区块链技术推动金融行业架构变革。新技术从单点应用走向神经网络式的连接,帮助商业银行从优化业务走向重构商业模式。

在公平方面,统一标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金融科技行业各参与方均有自身比较优势,由于当前所受监管不对等,造成了一定的行业不公平现象,部分业务领域出现了垄断,形成行业壁垒。建议建立统一的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标准,规范市场主体的金融行为,营造权责分明、法理明确的金融科技市场,促进公平竞争与健康发展;重视事前监管,加强行业准入管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市场秩序;合理区分改良型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以监管沙箱机制推动创新孵化,较好评估风险并保护消费者权益;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海关、税务、司法、公共事业服务等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放,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金融科技行业的信息披露、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机制,推进网络信息安全防控工作。

在某些存在行业风险的领域,现有模式无法有效解决固有矛盾与问题,可以尝试引入新技术解决底层问题。以预付费卡行业为例,国内主要有单一用途预付费卡和多用途预付费卡两类,其中发行多用途预付费卡需要有支付业务许可,单一用途预付费卡要求向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备案,而实际落实情况并不到位,卷款跑路、套现、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乱象频发,行业面临着监管机构监督难、经营者迫于经营压力和诚信缺失、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区块链技术具有开放性、不可篡改、可追踪、多方共享等特点,结合区块链技术可探索为用户建立可记录和存储预付费卡余额的数字货币体系。从监管角度看,可将游离在监管视线之外的单一用途预付费纳入监管范畴,提高宏观货币监管精确度,降低非法集资可能性;从社会角度看,有效利用金融科技创新解决了行业痛点,探索了数字货币在实际业务场景的应用,并可为社会征信体系建立提供了数据来源和参考;从商户角度看,利用区块链平台的可追踪、不可篡改等特点为商户增信,也可以提高卡内资金的通兑效率、扩展使用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商圈、增加了客源;从消费者角度看,可以帮助消费者有效鉴别商户、保护资金安全,降低客户损失风险。

随着金融科技蓬勃发展,消费者决策过程不断优化,时代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长期创新与摸索过程中,银行应正视当前面临的“五大矛盾”,积极利用金融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突破传统银行痛点,以数据洞察客户需求、场景融合共建生态,不断改善客户关系与产品体验,全面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科技“六大能力”,积极构筑未来银行。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

采编人:蒋露茜  审核人:孙升

阅读更多

总共有(0个评论)